中國社會報:愛國商人黃矮弟——“南渡浙東第一船”的掌舵人

2022-11-15 23:04:15 來源:中國社會報

本報記者   路建英

  在上海市浦東新區書院鎮四灶村白龍港河畔的舒馨睦鄰點,有一位熱心腸老人,她叫黃素新,是西部屯墾戍邊的回滬知青。她的父親黃矮弟長眠于不遠處的福壽園海港陵園南匯革命紀念園內,墓碑樸實無華,背后故事卻無比厚重。

  在福壽園海港陵園接受采訪時,耄耋之年的黃素新,精神矍鑠、思維敏捷?;貞浉赣H黃矮弟披肝瀝膽實業救國的艱辛歷程,她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在民族危亡的非常時期,父親懷著愛國之心,把家作為浙東地下黨秘密聯絡點,收集和傳遞重要情報,秘密運送生活、醫療、軍事物資,不遺余力支援國家和民族發展。”

采訪中,黃素新深情講述父親和他的“南渡浙東第一船”及賡續的優良家風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宛如鐫刻在石碑上的墓志銘,讓人敬仰后又陷入沉思。

 

 

 打通海運貿易“紅色通道”

  1941年1月,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而后黨中央開辟浙東敵后抗日根據地。時任新四軍六師師長譚震林指揮浦東抗日部隊南渡浙東。

  當時,陸路轉移已行不通,只能走海路。從浦東到浙東,部隊既要解決渡船問題,還要躲避國民黨、日軍襲擾,可謂千難萬險。正當大家計窮勢迫時,南匯縣小洼港(今浦東新區書院鎮)愛國商人黃矮弟挺身而出,解決了部隊南渡難題。

  黃矮弟,又名黃關根,24歲那年,買了艘高梢船,往返于浦東與浙東,走上了海上經商之路。由于善于經營,他先后添置8艘大小船只,拉起30余人的船隊。跑船賺錢后,黃矮弟在家鄉扶貧幫困,慷慨辦學,并創辦鹽行、茶館等,主動與地下黨建立聯系。

  茶館成了地下黨的聯絡站,學校中有地下黨員任教,受傷地下黨在他家里得到了悉心照料……黃矮弟的愛國熱情,及擁有海上運輸的客觀條件,成了部隊南渡的重要依靠力量。

  1941年5月的一個晚上,地下黨50余人喬裝打扮,摸黑登上黃矮弟的高梢船南渡。途中先后遭遇海匪、偽軍巡邏艇威脅,幾經周折才順利闖過層層關卡,抵達浙東。黃矮弟的這次駕船橫渡,后被新四軍浙東縱隊司令員何克希、政治委員譚啟龍等譽為“南渡浙東第一船”。

  后來,浦東900多位浙東縱隊戰士和黨政干部,分批次南渡浙東。杭州灣上,千帆競發,百舸爭流……黃矮弟等人一次次出生入死往返于浦東、浙東和蘇北地區,為浦東抗戰及浙東抗日根據地創建作出了貢獻。

  如今,為了紀念勇立奇功的“南渡浙東第一船”,黃矮弟的高梢船模型陳列在浙東敵后抗日根據地海上門戶古窯浦革命歷史陳列館。

 

做好自己,更為兒女樹立了榜樣

  “父親表面為商人,實為地下黨聯絡員,1948年便向黨組織提交了入黨申請。”在黃素新眼中,父親堅強勇敢善良,從小就教導眾兄妹為人處世要謙遜、和善,既要讀書明理,也要埋頭苦干、磨煉心性。

  在民族危機日益加深、全國范圍內愛國運動風起云涌的形勢下,黃矮弟先后與許多地下黨和進步人士秘密來往。

  1938年,黃矮弟在地下黨授意下,與國民黨忠義救國軍海上游擊隊司令“拉關系”,為后來給地下黨、新四軍收集、購買、運送槍支彈藥、轉運護送人員提供了便利。在現場,黃素新向記者展示黃矮弟用過的手電筒、收稅印章、皮帶等老物件。

  黃矮弟每次出門都穿戴整齊,要求家人也是一樣。每次出?;貋?,便向妻子嚴阿妹詢問老母親的情況,然后再問家里是否安好,來過什么人,孩子們的學習生活怎樣……

  黃矮弟常年在外,賢惠的嚴阿妹在家相夫教子。“很多事情母親嘴上不說,心里很明白,父親是在做不尋常的事情。為確保轉運地下黨人員安全,父親時常半夜帶人回家。母親從不多問,也不讓我們旁聽,只是默默生火做飯,準備被褥。”

  黃矮弟工作上嚴謹細致,生活中精明能干。黃素新說,有一次,她向父親拿錢買鉛筆,父親讓打欠條。后來才知道,寫欠條是為了檢驗她寫字情況。還有一次,特大海潮沖垮海塘防線,父親率眾人尋找生還者,她和母親為受災群眾生火做飯。此外,黃矮弟還幫助從蘇北來的群眾置辦豆腐坊養家糊口,安排地下黨員在其家養傷;變賣70余畝良田,支持地方抗日武裝力量,等等。

  “置業辦廠、抗戰救災、賣產捐資,以及后來的不幸遭遇……每每想到這些,我都忍不住流淚。”回憶起往事,黃素新有些激動。“我這一輩子始終不忘的是父親常叮囑我們‘無論遇到什么風浪,都要做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一家人傳承樹立新時代好家風

  1966年,黃素新響應組織號召,前往西部參加國家建設。面對一望無際的沙漠和戈壁灘,她不怕艱難困苦,自愿把青春獻給了西部屯墾戍邊,一去就是23年。

  23年中,黃素新干過很多活。打土坯、蓋房、種蔬菜,在發電廠托兒所做保育員,到汽車營修車……直到1989年,退休后的第二年,她才回到故鄉上海書院鎮四灶村。

  “我身上不服輸的勁和樂觀的生活態度,與家庭出身和父母教育分不開。”退休后,黃素新便經常邀上三五好友小聚,跳跳民族舞,與大家分享快樂。

  2015年,黃素新響應黨組織號召,無償騰出一間房子組建舒馨睦鄰點,讓附近退休老人聚到一起,樂享晚年。如今,黃素新以睦鄰點為依托,相繼構建起鄰里互助圈,滿足轄區老年人不離家、不離情的養老情結;創建返滬知青聯絡點,為滬上西部屯墾戍邊老知青搭建交流平臺。

  黃矮弟的外孫張斌,大學畢業后便回到浦東創業。受家庭氛圍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沐浴著改革開放春風,他在浦東的熱土上成長為勤奮實干、勇于開拓的企業家。

  工作生活中,張斌懷著感恩、慈孝、傳承的理念,熱心于社會公益事業。在家,關愛父母,孝敬長輩,教育子女,幫扶有困難的親友;在外,誠信經營,溫和待人,每逢佳節開展送溫暖走訪慰問活動。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張斌的企業遇到困難,但他首先想到的是職工的思想和待遇,主動擔當作為,帶領大家共克時艱。同時,作為浦東新區政協委員,他主動慷慨解囊,捐款捐物,用行動詮釋向上向善好家風。

  為記錄這個家庭三代人的故事,2021年由上海市浦東新區書院鎮與上海市浦東新區文史學會共同編寫的《南渡浙東第一船》一書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發行,展現一家人積極向上的奮斗、奉獻精神。